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
2020年 7 月
课程类别 |
专业平台课 |
课程代码 |
A2020050 |
学 分 |
3 |
参考学时 |
60 |
适用专业 |
汽车类所有专业 |
||
预修课程 |
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 |
||
后续课程 |
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电控实训、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 |
||
开课部门 |
汽车工程学院 |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1. 课程性质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类所有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2. 课程地位
本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故障诊断及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为预修课程,可将预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后续课程为《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查分析,本课程教学打破以往传统的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现场考察、实习实训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技能性、职业化要求,以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为原则,将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中要应用到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适度采用项目教学和工作任务教学法,按照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组织教学,教学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双重考核,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总目标:本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根据课程操作性和工程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式,做到即学即练、学练结合;运用任务驱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结合演示和实际操作的现场实践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认知汽车发动机零件的结构、理解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零件损伤形式、会正确运用工具拆装发动机、会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检测发动机零件和总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
1. 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6)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7)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2. 知识目标
(1)了解发动机总体结构、理解发动机工作原理;
(2)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零件的损伤及检测方法;
(3)掌握配气机构零件的损伤及检测方法;
(4)掌握冷却系统的维护与检测方法;
(5)掌握润滑系统的维护;
(6)掌握发动机总装工艺流程。
3. 能力目标
(1)具有分析汽车发动机各机构和系统的工作过程及零部件工作原理的能力;
(2)具有正确使用维修手册和工具拆装汽车发动机的能力;
(3)具有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对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进行检验的能力;
(4)具有分析汽车发动机故障的能力;
(5)具有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日常维护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教学项目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汽车发动机认知和评价 |
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发动机基本术语;发动机性能指标与特性。 |
能理解发动机工作原理;能阐述发动机特性和参数; |
6 |
2 |
曲柄连杆机构检修 |
机体组的组成;机体组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运动关系;机体组零件的损伤和检验。 |
能指认机体组零件并阐述其作用;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机体组的拆装作业和零件的检测作业。 |
6 |
活塞连杆组组成;活塞连杆组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运动关系;活塞连杆组零件的损伤和检验。 |
能指认活塞连杆组零件并阐述其作用;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活塞连杆组的拆装作业和零件的检测作业。 |
6 |
||
曲轴飞轮组组成;曲轴飞轮组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运动关系;曲轴飞轮组零件的损伤和检验。 |
能指认曲轴飞轮组零件并阐述其作用;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曲轴飞轮组的拆装作业和零件的检测作业。 |
6 |
||
3 |
配气机构检修 |
配气机构的作用、类型;气门组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运动关系;气门组零件的损伤和检验。 |
能指认气门组零件并阐述其作用;能正确使用工具完成气门组的拆装;能对气门组零件进行检测。 |
6 |
气门传动组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运动关系;气门传动组零件的损伤和检验;可变配气正时机构。 |
能指认曲轴飞轮组零件并阐述其作用;能正确使用工具完成气门传动组的拆装;能对气门传动组零件进行检测。 |
6 |
||
4 |
冷却系统检修 |
冷却系统的组成和维护;冷却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原理和检测。 |
能指认冷却系统各部件并阐述其作用;能对冷却系统密封性进行检测;能分析冷却系统常见故障 |
6 |
5 |
润滑系统检修 |
润滑系统的组成和维护;润滑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原理和检测。 |
能指认润滑系统各总件并阐述其作用;认识典型发动机的油路;能分析润滑系统常见故障。 |
6 |
6 |
发动机装配与调试 |
发动机装配的基本要求;发动机装配工艺流程; |
能正确使用工具完成发动机装配 |
6 |
7 |
实操考核 |
从训练项目中任选认识1项、拆装2项进行考核 |
考核学生对发动机的基本拆装能力及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 |
4 |
|
机动 |
|
|
2 |
|
小计学时 |
|
|
60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工作任务单的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知识的构建。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相结合,使讲授更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演练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际操作和训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的学习项目,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最终将学习的压力传达到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
(二)学习要求
1. 课内学习要求
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中应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以实践训练助知识的理解,加深感性认识。对于结构复杂及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实物,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课外学习要求
应加强预习和复习,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平台加深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习评价
1.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釆用过程性考核+实际操作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习成绩。过程考核占30%,实操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
2. 考核评价标准
考评 方式 |
过程考核30% |
实操考核 |
期末考核 (卷面考评)40% |
|
素质考核 |
作业考核 |
|||
10% |
20% |
30% |
40% |
|
考评 实施 |
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考评 |
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考评 |
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考评。 |
采用闭卷考试。 |
考评 标准 |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 |
上交是否及时字迹是否工整 作业质量情况 |
任务方案正确; 工具使用正确; 操作过程正确; 任务完成良好。 |
题型:填空、单项选择、判断、问答题 |
注 |
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
|
五、教学资源
(一)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引领、职业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2)教材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实践操作规程,结合汽车企业实践组织教材内容。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实施,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
(3)教材和参考资料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认识。必须条理清晰,内容精炼、准确、科学,便于学生自学。
(4)教材和参考资料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课程资源配置
配套实验指导书和工作任务单,开发本课程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
六、其它说明
(1)本课程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修订。
(2)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更加详细、完善的单元教学方案,教学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周数浮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