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概述》课程标准
日期:2020-08-20 15:01:35  浏览量:0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

 

 

 

 

 

 

 

 

 

 

 

 

 

 

 

 

20207 


《新能源汽车概述》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

专业拓展课

课程代码

A2020068

    

2

参考学时

40

适用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预修课程

汽车电工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开课部门

汽车工程学院

 

一、前言

课程性质与地位

1. 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概述》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

2. 课程地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整体概况,有助于区别传统燃油车,对高压安全有较深刻认识,为后续新能源课程的学习和安全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新能源汽车概述》的前修课程为《汽车电工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技术基础》,在前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深化以及综合运用;后续课程为《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整个后续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查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新能源汽车从业低压电工操作资格标准,以新能源汽车三纵(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为依据,安全用电及防护为关键,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情境化实施教学。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区分,能做到安全用电,能对新能源汽车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有全面的认识与掌握。

1. 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各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能进行自我检讨,诚恳接受他人的批评;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5)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6)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

7)身心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2. 知识目标

1了解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2掌握纯电动汽车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车型;

3)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车型;

4)掌握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车型;

5)了解其它新能源汽车分类及结构;

6)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用电常识。

3. 能力目标

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2)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3)具有查找维修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具备总结、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和规律的能力;

    5)具备能优化工作过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的能力;

    6)具备安全用电的能力

    7)具备据故障现象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能正确选择检和仪器对电控系统零部件进行检测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单元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

能力培养对应的实验与实训项目序号

参考学时

1

项目一:新能源汽车概况

1、 新能源汽车认知;

2、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要性认知;

3、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认知。

实验一:新能源车识别

2

2

项目二:纯电动汽车

1、纯电动汽车的类型;

2、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原理;

3、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4、纯电动汽车的特点;

5、纯电动汽车车型性能分析。

实验二:纯电动汽车结构认识

4

3

项目三:混合动力汽车

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原理;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4、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性能分析。

实验三:混合动力汽车结构认识

4

4

项目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

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

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结构及特点;

3、太阳能汽车的结构;

4、替代燃料汽车结构;

 

2

5

项目五:动力电池及充电技术

1、电池基础知识;

2、蓄电池;

3、燃料电池;

4、飞轮电池;

5、电池管理系统

6、充电桩的维护及充电技术

实验四:动力电池维护

12

6

项目六:电机及控制技术

1、直流电动机;

2、永磁同步电动机;

3、三相异步电动机;

4、开关磁阻电机;

5、电机功率控制器。

实验五:电机控制电路连接及检测

10

7

项目七: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

1、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

2、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

3、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实验六:电动汽车充电及维护

6

合计

40

 

(二)实践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描述

能力目标

学时

1

实验一:新能源车识别

通过调查、上网查询资料等方式,调查当今社会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的类型、用途和使用时间等。

1.能够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出新能源汽车应用的社会意义、开始应用的时间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2.能区别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

3.能区别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

2

2

实验二:纯电动汽车结构认识

上网查询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参观实物等方式,了解电动汽车的使用种类、整体结构组成以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1.识别纯电动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几大部件。

2.能说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检测。

2

3

实验三:混合动力汽车结构认识

上网查询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参观实物等方式,了解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种类、整体结构组成以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1.识别混合动力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几大部件。

2.能说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检测。

2

4

实验四:动力电池维护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拆装实物等方式,了解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够识别电池类型;

2.能够测量电池的各参数;

3.能正确维护动力电池。

 

2

5

实验五:电机控制电路连接及检测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拆装实物等方式,认识各种电机结构及应用。

1.能够识别直流电机、永磁同步电机、三相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够连接简单的电机控制电路并检测;

2

6

实验六:电动汽车充电及维护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高压安全知识,正确的防护,正确的充电方式选择。

1.能做好安全防护;

2.能采取正确充电的方式。

2

合 计

12

 

四、实施建议

教学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汽车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改变传统的以书本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以实物进行教学,使讲授更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結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实际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要求

1. 课内学习要求

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室

情景模拟:汽车实训室

2. 课外学习要求

    网络教室、自学辅导中心等

学习评价

1.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各个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检测。在测试命题中要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应用型试题的适当比例,避免过多使用多项选择题的偏向;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考核和评估。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估手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践课完成质量等,均纳入期评。学期末进行一次考试,采用闭卷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考试以课本内容为主要依据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要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

2. 考核评价标准

题型以主、客观题综合

课程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

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20%)、课程报告(30%)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教学资源

教材和参考资料

1、张斌,蔡春华.新能源汽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尹力卉.新能源汽车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孙旭.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二)课程资源配置

1、本标准为《新能源汽车概述》教学指导性文件,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可结合课外相关新能源汽车资料学习,且要突出重点,对教材上其余内容,教师可布置为课外自学内容。

 

点击数:0收藏本页